脱毛的前世今生,这些知识你知道吗?发表时间:2022-07-20 14:59作者:LEFIN 从古至今,脱毛的技术一直在“进化”: 最早的物理脱毛——拔除法和刮除法等,直接用机械暴力去“摧残”毛发… 但是这样仅仅是“拔毛”而已,难以破坏毛母质和毛囊干细胞,只能达到暂时性脱毛的效果;操作不慎就会出血、感染,并且伴随难以忍受的疼痛。 接下来就是蜜蜡脱了——使用加热融化的蜡样物质或蜡纸覆盖在皮肤表面,待蜡冷却凝固后迅速揭开…快刀斩乱麻,壮士揭腿毛! 一样的,蜡脱是物理脱毛的变种,可造成毛根、毛囊的扭曲变形,加重和继发毛囊炎或其他的皮肤感染;对皮表不完整的病人,如糖尿病、静脉曲张和各种下肢炎症的患者,该法忌用。 再就是化学脱毛法了——使用各种脱毛霜、绝毛液、化毛膏等等。从原理上说,是应用碱性的药剂打开肽链的各种化学键如「二硫键」,二硫键是链接毛发中角蛋白的主要角色,二硫键被破坏后,毛发就会软化、松散、容易断裂…这就是“化毛”的原理了。 问题是,化学药剂作用于毛发角蛋白时,也会攻击皮肤中的角蛋白,使用不当时会导致过敏、灼伤乃至皮肤损伤。 注意!蜜蜡或化学脱毛膏存在严重过敏反应的可能,使用前要小范围试用。 终于,人类还是把“魔爪”伸向了“工业高峰上的明珠”——激光。1963年皮肤学家 Goldman首创红宝石激光破坏色性毛囊的设想,在后人的进一步的研究下,“选择性光热解”(selective photothermolysis)成为激光脱毛术的理论基础。 简单来说,这种技术就是利用激光的光热特异性、选择性,让皮肤真皮层下,含有大量黑色素的毛囊瞬时吸收特定波长的光,并快速产热。此时,毛干截面和毛囊深部会出现瞬时高温,毛囊组织迅速变性、萎缩、破坏,而周围皮肤则完好无损,达到靶向性脱毛的作用。 经过不断的技术迭代和产品优化,目前高端脱毛仪使用安全,并发症少,效果持久。 技术如流水,最终流向的是千家万户——小型化、居家化乃至可穿戴化是民用科技产品的必然走向;脱毛技术也是如此。 脱毛技术走向民间的最终形态,是家用的小型脱毛仪:通过高密度能量的照射,如激光或者强脉冲光(IPL)等,在毛囊重点的隆突部及球部将光能转化为热能,使毛囊及周围组织因热发生变性,让毛囊提前进入休眠期,从而抑制毛发生长。 家用脱毛仪,就是这种具有足够安全性、针对性的小型激光发射、调制、滤光装置,从原理上说,这玩意儿和“激光炮”异曲同工… 不过能把激光用来造福广大爱美人士,激光理论提出者爱因斯坦泉下有知,也应该挺欣慰的~ 家用脱毛仪的优点很多: 1. 不用忍受剧痛—激光脱毛仅有轻微疼痛。搞定一大块皮肤区域, 2. 脱毛便捷迅速——一个人简单操作,几十分钟就能搞定一大块皮肤区域,不需要辅助器材(不过脱毛仪一般会配套送一副墨镜,防止激光频闪伤眼,带着像电工~) 网图,侵删 3.不会导致过敏,避免出血、感染及其他严重并发症等情况出现。 4.比起频繁去美容院、医院脱毛,性价比更高,隐私性更好,更容易坚持。 最后一点尤其值得注意: 脱毛不是“一槌定音”,一次搞定。实际上,能够一次性“摧毁”毛囊让毛发不再生长且“不伤皮肤”的脱毛技术是不存在的。目前的脱毛都是周期性脱毛,最多长效抑制毛发生长——任何号称“永久脱毛”的产品都涉嫌虚假宣传! 激光脱毛,即使是医用大型激光脱毛仪(能量密度约10-30J/cm²),也不可能一次性让毛囊内的毛发“不长了”——究其原因,和毛发生长周期和个人体内分泌激素有关。 毛发的生长状态分别处于生长期、静止期和退行期,生长期的毛囊黑色素含量高,激光脱毛针对性好;而退行期和静止期的毛囊黑色素含量少,此时的毛囊色素难以产生足够的光热作用,只有等这些毛囊转入生长期后激光才能起作用,这往往需要 2-4 个月时间,因此激光脱毛需要多次才能保证治疗效果,每次脱毛间隔以 1-2 个月为宜。高能量密度的脱毛至少需要4-6次,家用脱毛则更需要多次、反复操作。 由于要达到长期“无毛”效果需要反复脱毛,因此便捷、居家化、专人化的家用脱毛仪,是长期脱毛最好的选择之一。 |